江山猕猴桃
海盐黄沙坞蜜桔
赣南脐橙
嘉兴凤桥水蜜桃
临沂厉家寨大樱桃
余姚杨梅
嘉兴槜李
库尔勒香梨
玉环文旦
黄岩蜜桔
阿克苏冰糖心苹果
桂林金桔
莆田枇杷
灵山荔枝
平和(官溪)蜜柚
烟台大樱桃
奉化水蜜桃
无锡阳山水蜜桃
南汇水蜜桃
奉贤黄桃
金山蟠桃
广州萝岗荔枝
嘉兴大桥葡萄
嘉善姚庄黄桃
象山红美人桔
大凉山野生苹果
临海涌泉蜜桔
四会沙糖桔
三亚芒果
蒲江耙耙柑
海口永兴荔枝
仙居杨梅
满城磨盘柿
琼中绿橙
海盐红美人桔
常山胡柚
澄迈福橙
靖安桠柑
砀山油桃
石棉枇杷
眉山沃柑
砀山酥梨
会理石榴
满城日本甜柿
智利车厘子
永兴黄皮
南康甜柚
南丰蜜桔
蒲江葡萄柚
安岳柠檬
四川眉山丑橘
余杭塘栖枇杷
眉山爱媛
莲雾
莆田枇杷,系莆田四大名果之一,是莆田市的地理标志产品。种植历史悠久,单果重为中国最大,栽培技术最先进,以果实特大、外观艳丽、肉多味甜、早熟、耐贮运等特点而闻名。
莆田枇杷品种达100多种,主要有“解放钟”、“长红3号”、“莆选1号”莆田枇杷外观特点、“早钟6号”、“白梨“等,单果重为中国最大(解放钟最大单果重172克,为世界之冠),栽培技术最先进。“解放钟”枇杷选自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英龙街绣衣里的“大钟”实生变异味,1949年莆田解放那年发现而得名。其最大单果重可达172克,曾在1954年西德举行的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金奖,故被誉为“枇杷王”。“解放钟”枇杷树势强,枝条粗壮,抗逆性强,结果习性好,产量高,果实倒卵形或长倒卵形(梨形),果皮橙红色、易剥离、中等厚、耐贮运;平均单果重70-80g。根据福建省农科院测定,果肉厚0.93cm,可食率71.46%以上,可溶性固形物11.1-12%,含酸量0.51%,维生素65.72mg/100g果肉,莆田当地成熟期5月上、中旬。
莆田枇杷质优名扬四方,除其历史悠久外,离不开当地的气候、土壤,地理,水文等多方面因素。
气候:枇杷喜温暖湿润气候,而莆田枇杷的栽培区域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是枇杷生产的最适宜区。由于枇杷在冬季开花结果,而花和幼果的耐寒力远不如树体和枝叶,这就要求冬季和早春的低温不能过低,其极端最低气温要求不小于-2℃,最冷月平均气温不小于8℃。莆田枇杷的栽培区域常年平均气温19.7℃~22.3℃,极端最低气温-1.0℃,最冷月均温11.5℃左右,可以满足枇杷正常需求。
莆田区域年降雨量1300 mm~1900mm,时间分布为1~6月递增,晴雨交替,此时气温回升,恰逢莆田枇杷果实生长期,需要大量水分,有利果实生长和采收;5~ 6月为梅雨季节,有利于采后树势恢复;7~9月进入夏季,晴天多雨日少,有利于枇杷花芽分化;10月至12月为少雨季,气温逐渐下降,且无霜冻,有利于枇杷授粉受精和幼果膨大,因此莆田枇杷的果实比江苏、浙江、四川等地方的都要大,且早熟。
地理:枇杷栽培容易,山地、平原和滩涂均可栽培,莆田枇杷的栽培区域主要分布在木兰溪、延寿溪、萩芦溪三大流域及东圳水库沿岸平坦地方和丘陵山地,且历史上较早就开始利用山地发展枇杷,坡地上面通风透光,排水良好,使得栽培的莆田枇杷果树寿命长,无冻害,产量高,品质好。
水文条件:莆田枇杷的栽培区域均临近溪河流域或水库,如常太镇等位于东圳水库旁;度尾镇、榜头镇、盖尾镇、华亭镇、新度镇等位于木兰溪流域;庄边镇、新县镇、萩芦镇、江口镇等位于萩芦溪流域;城厢区城南乡、城郊乡等位于木兰溪、延寿溪流域;其它产区位于古洋水库、东溪水库、东方红水库旁及枫慈溪、沧溪、粗溪、九溪等流域。由于产区的大型水体热容量高,温光资源丰富,温度变化平缓,空气湿度高,有利于可溶性固形物的积累。其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致使莆田枇杷的外观和品质十分优异,特别是在外观上,果粉比其他产地明显致密而绒长。
土壤:莆田枇杷的栽培区域多位于丘陵地、山坡地的砖红壤性红壤和红壤,土层深厚,经过长期的农业耕作和改良,其土质较疏松,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较高,pH值5.0~6.5,非常有利于枇杷生长。
莆田枇杷的栽培历史是相当悠久的,但在清代以前,莆田枇杷的种植还未受到重视,还是零星栽培,品质也不突出,其真正发展是在近代。
1958年莆田县九华农场最早进行枇杷倒砧插接培育嫁接苗试验。八十年代,莆田县经济作物站在原有技术上改进,采用剪顶留叶插接法培育嫁接苗,取得成功,使枇杷嫁接育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也进行了不同时期、不同方法的高接换种试验和示范,并推广应用到生产上,使莆田枇杷劣质品种和低产果园得到改造,实现良种化和商品化,为推动我市仍至福建枇杷生产大发展做了较大贡献。
1999年,莆田市《解放钟枇杷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获得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莆田县《枇杷良种解放钟开发与推广》项目获福建省科委科技三等奖;2001年,"特早熟、大果型的枇杷新品种--早钟6号"科技成果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莆田万亩枇杷早钟六号技术开发"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004年,荔城区《枇杷营养诊断技术的推广应用》项目获国家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
除此之外,莆田枇杷的栽培技术还被全国和全省列为教科书或技术标准,如莆田市农业局经作站受农业部委托编写了中等职业教育农业部规划教材《果树栽培(南方本)》枇杷章节;莆田县农业局编写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南方果树实用修剪与高接换种技术》枇杷章节。
2001年,莆田市农业局经作站在总结莆田果农长期的栽培经验的基础上,起草制订了《莆田枇杷标准综合体》,该综合体从"莆田枇杷嫁接育苗"、"莆田枇杷栽培技术规范"和"莆田枇杷鲜果"等方面严格规范了莆田枇杷的生产,使莆田枇杷的质量走在全国前列。如《莆田枇杷栽培技术规范》中对修剪、疏花、疏果、套袋、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技术均有明确的规定,通过及时的修剪和疏花、疏果,可培养健壮结果母枝,促进莆田枇杷的营养集中供应,造就了莆田枇杷果大质优的品性。而栽培技术中的果实套袋,可以减少莆田枇杷果实的锈斑、虫鸟为害,保证果实生长期及采收时果皮茸毛完整,提高商品率。
千百年来,莆田市充分利用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丰富、有利的枇杷品种资源和群众的传统栽培经验,不断选育枇杷新品种和创新枇杷栽培、加工新技术,已具备了世界先进水平的枇杷生产能力。近年还开发了枇杷有机专用肥、节水灌溉技术、生态果园生产技术(包含无公害栽培技术、绿色果品操作技术规程、果园生草技术、果草牧沼生态循环综合利用技术)等,有效地促进了枇杷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莆田枇杷历史悠久,据记载,早在公元3-5世纪的晋代枇杷就已引入莆田市,莆田枇杷历史至少在1000年以上,由于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莆田枇杷的品质比江苏、浙江、日本产的都要个大,品质要好,名扬四方。公元14世纪时的郡守赵励修刊的莆田县志就有记载:"枇杷别名芦桔,夏初成熟,色黄味酸。"
1949年莆田枇杷的面积100公顷,产量190吨,20世纪50~80年代中期,从常太镇开始枇杷种植,开始发展,随后向山区逐渐铺开,到2001年全市枇杷种植面积达1.21万公顷、产量3.5万吨;2002年枇杷总产量达4.5万吨。2006年莆田枇杷种植面积近30万亩,占全省的1/2、全中国的1/4,年产量达近10万吨,莆田枇杷已经成为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2007年全市枇杷种植面积达1.8万公顷,产量8万吨、产值近4亿元,莆田枇杷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占福建省的50%以上,在国内同类产品中所占的市场份额超过25%。2011年,莆田枇杷栽培面积30万多亩,占世界枇杷面积的五分之一、中国的四分之一,年产量达8万多吨,占全中国枇杷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莆田市连续在昆明、兰州、沈阳等地举办枇杷节,推介"莆田枇杷"品牌,不断扩展市场。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了对莆田桂圆、莆田枇杷、中山脆肉鲩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自2008年12月10日起对莆田桂圆、莆田枇杷、中山脆肉鲩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公告2008年第132号)。
莆田枇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福建省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请求界定莆田枇杷地理标志产品产地保护范围的函》(莆政函〔2007〕143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萩芦镇、新县镇、庄边镇、白沙镇、江口镇、梧塘镇、国欢镇,荔城区西天尾镇、新度镇、拱辰街道办事处;城厢区常太镇、华亭镇、凤凰山街道办事处、龙桥街道办事处、霞林街道办事处,仙游县枫亭镇、郊尾镇、盖尾镇、榜头镇、园庄镇、赖店镇、大济镇、龙华镇、书峰乡等2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所辖行政区域。
莆田枇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福建省莆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一)品种。
解放钟、白梨、乌躬白、早钟6号。
(二)立地条件。
保护区范围内海拔500m以下;土层厚度>0.8m,pH值5.0至6.5,土质较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2%,低于2%要逐年改良,排灌方便。
(三)栽培管理。
1、生产基地选择:选择坡度25°以下的山坡地建园,坡向东向或东南向。
2、育苗:用1年至2年生,嫁接部粗度达0.6cm以上的枇杷实生苗作砧木嫁接。
3、定植:定植时间在10月至翌年3月,种植株距为4.5m至5m,行距比株距略宽,或根据地形而定。
4、树冠管理:
(1)整形修剪:幼龄树培养开心形或双层杯状形,枝干开张、矮化、透光的树冠。
(2)疏花穗和疏蕾:疏花穗在花穗小花梗开始分离时进行,疏后结果枝与营养枝比1:1至2;花穗留大去小、留主去副、留内去外、留下去上;留下的花穗选留中部向下便于套袋的3个至5个支轴,其余的摘除。
(3)疏果:在着果后,幼果纵径1.5cm至2.5cm时进行,选留发育健全较一致的果实。解放钟、早钟6号每穗留3粒至4粒,白梨、乌躬白每穗留4粒至5粒。
(4)套袋:疏果后进行,再用70g/㎡至90g/㎡重的牛皮纸(袋)包(套)果穗。
5、施肥管理:以有机肥为主,适当配施化肥。每株全年施氮0.4kg至0.8kg,有机肥使用量占50%以上,N:P:K比例为1.0:0.6:1.0至1.2,分别在采果后、抽穗期、幼果期施,其中采后肥占40%、花穗肥占40%、幼果壮果肥占20%。
6、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
外运、贮藏、加工要八成成熟度,果实呈淡橙黄色以上采收。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果实大,果形整齐端正丰满,同级果大小均匀,果面色泽良好,鲜艳,果粉厚,毛茸多,锈斑少,味甜,有香气。
2、理化指标。
(1)解放钟单果重≥60g,早钟6号单果重≥50g;解放钟、早钟6号可溶性固形物≥10%,固酸比≥16:1,可食率≥70%。
(2)白梨单果重≥40g、乌躬白单果重≥50g;白梨、乌躬白可溶性固形物≥11%,固酸比≥20:1,可食率≥68%。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