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猕猴桃
海盐黄沙坞蜜桔
赣南脐橙
嘉兴凤桥水蜜桃
临沂厉家寨大樱桃
余姚杨梅
嘉兴槜李
库尔勒香梨
玉环文旦
黄岩蜜桔
阿克苏冰糖心苹果
桂林金桔
莆田枇杷
灵山荔枝
平和(官溪)蜜柚
烟台大樱桃
奉化水蜜桃
无锡阳山水蜜桃
南汇水蜜桃
奉贤黄桃
金山蟠桃
广州萝岗荔枝
嘉兴大桥葡萄
嘉善姚庄黄桃
象山红美人桔
大凉山野生苹果
临海涌泉蜜桔
四会沙糖桔
三亚芒果
蒲江耙耙柑
海口永兴荔枝
仙居杨梅
满城磨盘柿
琼中绿橙
海盐红美人桔
常山胡柚
澄迈福橙
靖安桠柑
砀山油桃
石棉枇杷
眉山沃柑
砀山酥梨
会理石榴
满城日本甜柿
智利车厘子
永兴黄皮
南康甜柚
南丰蜜桔
蒲江葡萄柚
安岳柠檬
四川眉山丑橘
余杭塘栖枇杷
眉山爱媛
莲雾
嘉兴粽子,浙江嘉兴汉族传统名点,具有悠久历史。嘉兴粽子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而著称,尤以鲜肉粽最为出名,被誉为“粽子之王”。嘉兴粽子因其滋味鲜美,携带、食用方便而备受广大旅游者厚爱,有“东方快餐”之称。
嘉兴粽子的历史源远流长。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孕育了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马家浜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源头之一,也是我国稻作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汉唐以来,嘉兴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稻作区,被誉为“天下粮仓”。唐·李翰在《嘉兴屯田政纪绩》中云:“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清·嘉兴府知府许瑶光重辑《嘉兴府志》卷三十三《物产》中提到:19世纪中叶时,嘉兴府地区所产的糯米品种就有诸如:白壳、乌簔、鸡脚、虾须、蟹爪、香糯、陈糯、芦花糯、羊脂糯等三十几个品种。同时,嘉兴历史上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猪生产基地,肉鸡和鲜蛋产量和质量也很高,这些丰富优质的农副产品原料,为发展各类花色粽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也是后来形成五芳斋粽子独特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嘉兴在每年初夏都会举办中国嘉兴端午节,全国各地粽子厂家云集,在嘉兴开展粽子文化系列活动,有粽子擂台赛、包粽子表演、百粽宴、参观粽子博物馆和龙舟赛等民俗活动。
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是一个以反映嘉兴粽子历史与粽子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位于嘉兴市区月河历史街区小猪廊下(中基路180号),由嘉兴市真真老老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造,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家嘉兴粽子文化主题博物馆。该馆位于市区月河历史街区小猪廊下,建筑面积达480平方米,前期筹建工作已于2009年4月7日展开。以挖掘和展示嘉兴鲜明的特色历史文化、建设文化大市为宗旨,通过科学的展陈手段,全面反映粽子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弘扬粽子文化,振兴传统产业,使之成为文化、休闲、旅游的一个特色景点。
民国十年(1921年),张锦泉在张家弄6号开了首家“五芳斋粽子店”。数年后又有两个嘉兴人冯昌年、朱庆堂在同一弄里开了两家“五芳斋”粽子店,三店分别以“荣记”、“合记”、“庆记”为号,并在粽子的选料、工艺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使粽子技艺日趋成熟,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成为名扬江南的“粽子大王”。1956年,三家店合并为一家“嘉兴五芳斋粽子店”,并一直传承至今。
五芳斋粽子号称“江南粽子大王”,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而著称。五芳斋粽子按传统工艺配方精制而成,选料十分讲究,肉粽采用上等白糯、后腿瘦肉、徽州伏箬;甜粽则用上等赤豆“大红袍”,通过配料、调味、包扎、蒸煮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嘉兴五芳斋粽子有肉粽、豆沙、蛋黄等几十个花色品种,1987-1989年曾连续三年获得省名点特优产品“玉兔奖”、“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商业部“金鼎奖”。1995年新建占地20亩的五芳斋粽子厂,使粽子生产走上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1997年又再次扩大粽子生产规模,使粽子日产量达50万只。同时产品也从原来几种发展到现在的近百种。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并还获得了首届国货精品奖、96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等荣誉称号。嘉兴盛产粽子,嘉兴粽子以“五芳斋”最为著名。50多年前,人们就将“粽子大王”的桂冠戴在它的头上,小小粽子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稻米之乡嘉兴的一种象征,被誉为“饮食文化的代表,对外交流的使者”。
嘉兴粽子作为一种端午节汉族民俗食品,粽子在嘉兴一带流播的历史,至迟可以追溯到明代。明朝《万历秀水县志》卷一云:“端午贴符悬艾啖角黍饮蒲黄酒,妇女制绘为人形佩之曰健人,幼者系彩索于臂”。明朝《崇祯嘉兴县志》卷十五云:“五日为端阳节,祀先收药草,食角黍”。而且,随着民间习俗的传承发展,粽子的制作技艺也日渐成熟。明《续修四库全书》(二一五·子部·谱录类)第11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中“易牙遗意”二卷(明·韩奕撰)卷下云:“粽子-用糯米淘净夹枣柿轧银杏赤豆以茭叶或箬叶裹之”。又法:“以艾叶浸米裹谓之艾香粽子,凡煮粽子必用稻柴灰淋汁煮,亦有用些许石灰煮者欲其茭叶青而香也”。到了清代,嘉兴民间在清明、端午节食粽的习俗更为具体丰富。清代项映薇着王寿、吴受福增补《古禾杂识》卷一云:“清明日,攀柳条插户钚,小儿女发间缀柳叶。俗竞以是日前后上墓祭扫,焚烧纸钱;村人聚观,分享角黍。重午日,梁间贴朱砂辟邪符,胆瓶供葵花、艾叶,正午饮菖蒲雄黄酒。闺人作蟾蜍袋、蒜葫芦、金蜘蛛、绢老虎、钗梁缀、健人符;市上筛锣击鼓,跳黑面钟馗、红髯天师;南湖观竞渡”。“[寿案]是日食角黍,谚云'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卷三云:“寒食节,有青团灰粽。乡人则作茧团,其形如茧,以祈蚕也。立夏节有麦芽团;端午节有端午粽;七夕有馓子、油堆;中秋有荤素月饼;重阳有栗糕,上插小红旗四面;腊月祀灶有汤团、赤豆饭;新岁有年糕、元宝、寿桃等制”。直至清朝末期,嘉兴一带城乡,每逢过年、过清明节、过端午节,几乎是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不仅自己家人作为节令食品,而且还作为礼品馈赠亲友,甚至成为老百姓日常食用的点心食品,在许多城镇都出现了专售粽子的店铺。《古禾杂识》卷二云:“受福增禾城四门,风景各殊。昔谚有曰'北门米脚子,南门大粽子,西门叫花子,东门摆架子。'盖北市向多米行;南市极短,止通乡儎,无大店铺,仅见粥糕团小经营,而某家角黍最大,乡下人竞趋之”。可见,当时,粽子已然成为民间流传甚广的美食。
除了传统习俗对嘉兴粽子的流播产生重要影响外,嘉兴地区悠久灿烂的点心文化也推动了粽子制作技艺的发展。嘉兴粽子受“嘉湖细点”茶食的制作技艺影响颇深。明朝中叶,东吴西浙,饮食丰富奢华,嘉兴湖州一带的茶食品种丰盛而且做得十分精巧细腻,被称为“嘉湖细点”,驰名江南。周作人《再谈南北的点心》一文记云:“点心招牌上有常用的两句话,我想借来用在这里,似乎也还适当,北方可以称为'官礼茶食',南方则是'嘉湖细点'”……至清朝末期,茶食品种之多不可胜数,粽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中,嘉兴粽子的飘香美味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记者搜索“舌尖”二字,结果中居然有超过半数都指向“嘉兴粽子”。这些粽子通常采用真空包装,保质期多为常温下6个月。在诸多口味中,蛋黄粽成为销售冠军,豆沙、鲜肉粽紧随其后。
做法介绍:
1.制馅:包制鲜肉粽的馅,用的是肥瘦适中去皮的腿肉,按横丝纹切成长方形的小块,然后放入盆内,不用酱油浸拌,而是加入少量的食盐、白糖、味精、白酒等,用手反复拌搓,直到肉块出现“小白泡”为止。这样的肉馅煮熟后特别香嫩,有火腿风味。如果按直丝纹切割,再用酱油一浸,肉不易煮酥,吃起来还有点酱油味。
2.淘米:糯米是包轧粽子的主料,不仅讲究米质好,而且淘米时有诀窍。就是淘得快,洗得净,最后用清水一冲,不再用手去搅拌。如此,过15分钟左右,米中积水就可以沥干了。因为淘过的米吸水量少,用酱油拌米时,咸味就容易吸收进去。
3.烧煮:烧煮时也和一般煮法不同,不是用冷水,而是用开水落锅,不使粽子里的味道走失。
用上述方法包制出来的鲜肉粽,刚起锅时削开箬壳,放在瓷盆内,用筷子均匀地夹成四块,块块有肉,糯而不烂。吃起来鲜滋滋,油津津,油而不腻,独具风味。
嘉兴粽子除顶顶著名的鲜肉粽以外,还有猪油细沙粽、鸡肉粽、八宝粽、排骨粽等品种。
营养价值:
糯米又叫江米,是家常经常食用的粮食之一,因其香糯黏滑,常被用以制成风味小吃,深受大家喜爱。逢年过节很多地方都有吃年糕的习俗,正月十五的元宵也是由糯米粉制成的。
1. 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索B2、烟酸及淀粉等,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
2. 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盗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
腿肉是目前人们餐桌上重要的动物性食品之一。因为猪肉纤维较为细软,结缔组织较少,肌肉组织中含有较多的肌间脂肪,因此,经过烹调加工后肉味物别鲜美。
猪肉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猪肉可提供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